所谓的紫外线(Ultraviolet Rays/简写 UV)就是指太阳光线中紫色之外的肉眼看不见的光线。紫外波段依据波长通常可以划分为: 长波紫外或UVA(320<λ≤400 nm)、中波紫外或UVB(280<λ≤320 nm)、短波紫外或 UVC(200<λ≤280 nm)以及真空紫外 VUV(10<λ≤200 nm),对应不同波长,具体应用有所不同。
由 LED 而延伸出来的紫外光 UV LED,其应用领域广泛,市场放量机会巨大。通过技术手段,合理正确利用紫外光,能将紫外光的功能发挥到极致,成为人类的福祉。但目前UVLED在芯片制造上还面临几大技术困难。
1、UV LED面临的技术困难
(1)获取更短的波长技术难度大
从技术角度而言,普通的蓝光 LED 基本采用 GaN 作为发光材料,但是由于GaN 的带隙为 3.4eV,芯片内部产生的波长小于 370nm 的辐射会被 GaN 吸收。因此,UV-LED 大都采用 AlGaN 作为发光材料。而 AlGaN LED 需要1层带隙更大的包覆层,造成了更高的穿透位错密度,从而导致发光效率降低。随着辐射峰值波长的减小,UV-LED 芯片的外量子效率逐渐降低。也就是说,要获取更短的波长,技术难度更大,需要从事 UV-LED 芯片厂家对应用技术研究有个持续突破的过程。
(2)高 Al 组分 AlGaN 的材料的外延生长困难
与 GaN 基蓝光 LED 相比,深紫外 LED 的研制面临着许多独特的技术困难,如:高 Al 组分 AlGaN 的材料的外延生长困难,一般而言,Al 组分越高,晶体质量越低,位错密度普遍在 109cm-2—1010cm-2 乃至更高; AlGaN 材料的掺杂与 GaN 相比要困难得多,不论 n 型掺杂还是 p 型掺杂,随着 Al 组分的增加,外延层的电导率迅速降低,尤其是 p-AlGaN 的掺杂尤为棘手,掺杂剂 Mg的激活效率低下,导致空穴不足,导电性和发光效率锐降;同时紫外 LED 往往在平面蓝宝石衬底上外延生长,出光效率低。
(3)量子效率低
深紫外 LED 的 EQE 基本不超过 10%,大部分量子效率在 5%以下。实际上,目前可购买的 UVB、UVC 波段 LED 产品的量子效率往往只有 1%—2%。这与浅紫外和蓝光 LED 的水准显然相去甚远。
2. 解决方案
针对这些技术难点,目前已经发展出一些解决方案,如 AlN 同质衬底技术、纳米图形衬底外延技术(NPSS)和透明p型层技术等等。
(1)倒装结构及P层
深紫外LED往往使用pGaN作为p型欧姆接触层,有时候这一层的厚度会达到上百纳米,而 pGaN 对于量子阱发出的深紫外波段光线有强烈的吸收,因此深紫外 LED 一般采用倒装结构,如下图所示。在图所示的外延结构中可以看到,通过采用对于深紫外光透明的 pAlGaN层、减小 pGaN 层的厚度,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,提升深紫外 LED 器件的光提取效率。
(2)衬底技术
限制深紫外LED器件光提取效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平面蓝宝石衬底,平面蓝宝石衬底导致严重的界面全反射,大量的紫外光限制在外延层中出不来。
针对这些难题,近些年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突破。日本名城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在 DUV LED 蓝宝石背面制作蛾眼(moth-eye)结构获得了 1.5 倍的光提取效率提升。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在 280 nm DUV LED 的蓝宝石背面制作微透镜阵列,在 20 mA 注入电流下光输出功率提高 55%。韩国研究人员的模拟结果显示,纳米柱结构能够非常有效的提高 DUV LED 的光提取效率,尤其是增加TM 的光提取。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通过采用纳米图形衬底技术,在 20 mA 的注入电流下,将283 nm DUV LED 的光输出功率由 1.5 mW 提高至 3 mW,外量子效率提升近一倍,其中很重要的提升因素源于纳米图形衬底带来的光提取增强效果。此外,紫外波段高反射电极、衬底剥离及垂直结构芯片等技术都可以帮助进一步提升深紫外 LED 的光输出功率。(此文章来源于UV行家说,如有问题联系昀通删文)